1988
《三封信》
P198889-14
簡介
曾經有人形容香港人是籠中鳥。
在香港,青年人無論在活動或思想範圍,都缺乏足夠的彈性與空間。難道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悲劇?青年人所持的不過是「借來」的道德觀念,大部份都是從家長、老師或是霸道的傳媒,小圈子死黨的次文化裏偷取過來,沒有經過自己的過濾。
是否香港社會,或香港教育制度,並沒有積極鼓勵及訓練他們的原創力,以致他們缺乏敏銳的觀察及批判能力呢?又或這是一貫中國人的保守及謹慎的習性?
在《三封信》裏,三個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,需要照顧一個失去記憶的成年人,他不但不知道自己是誰,更加對一切道德觀念,是非黑白都失去了標準,就如一張白紙。這三個人試圖將自己的一套加諸那位「成年人」身上,但甚麼是對,甚麼是錯呢?在整件事情上,每個人都面臨衝激,因為一切既成的觀念和信念,都需要重新估計和反省。
心智的成長,是一個至死不休的過程。